談「fing」與「feng」

韓牧老兄提出「fing」與「feng」的問題,說「兩手XX去露營」的「XX」,應該是「fing」還是「feng」,他還給我戴高帽,「粵語權威」、「粵語專家」,這頂帽比那個拾樹葉的小女孩戴的帽還要高,是故不能不答。

談到「fing」與「feng」的本字,說來話長,而且嚇死何思撝,因為跟這個撝字有關,本字為「揮」,後來轉讀為「撝」。

揮字,依《說文》是「奮也」,「從手」,「軍聲」,所以就不是讀為「輝」,因為輝字不是「軍聲」。《說文》是漢代音,漢獻帝時代有一位詩人王桀,有一首詩說:「荆軻爲燕使,送者盈水濱。縞素易水上,涕泣不可揮。」揮字跟濱字叶韻,即可證明漢代時,揮字絶不讀為輝,應該是讀為「feng」。

到了宋代,因為《廣韻》一書有錯,宋仁宗下令重修《廣韻》成為《集韻》一書,這時揮字已讀為「輝」音,此中的轉變原因,下面再談,但《集韻》同時亦收入古音,吁運切,音訓,那就是現在粵語的「feng」了。這樣一來,就找出「fing」與「feng」的本字了。

在古代,有六次移民入廣東,第一次是秦始皇派五十萬兵入廣東,接着又說要有婦人跟士兵補衣服,於是又移入二十萬婦女,一共七十萬人,他們的語音自然影響粵語。到了西漢末年,因為中原暴亂,於是中原人又移入廣東,不知其數。這兩次移民,弄到粵語有戰國時代的中原音,與及漢代的中原音,「feng」音大概就是這個時期傳入。這也證實了《音學五書》所說的:「揮,古本音熏」。

為甚麼到了後來,揮字又會轉讀為「輝」音呢,那就跟何思撝有關了。他這個「撝」字,十分古老,《說文》解為:「裂也」。讀音則是「從手,為聲」,依此讀音又解釋曰「手指撝也」。這個解釋出於《周易》謙卦六四爻辭:「無不利,撝謙。」晉代王弼依《說文》解釋爻辭說:「指撝,皆謙也。」因此,直到晉代時,還是寫為「指撝」,沒有人寫為「指揮」。大概到了隋唐時代才有「指揮」一詞,同時將「揮」字依「撝」字而讀,因此《唐韻》一書便將揮字讀為「許歸切」,音輝。後來的韻書還將這兩字合併,當成是異體字。如此一來,熏字音反而遺失了,只在粵語中保存,這就是我們所說的「feng」了。「feng」手指來「指撝」是本字本音。

不過,語音是隨着時代改變的,在音韻學上稱之為「約定俗成」,大家這麼唸,讀音便依大家的語音,所以「feng」音便可以轉為「fing」音。廣東人用這兩個音實有分別,溫柔地揮手,稱為「fing」手,所以李白的「送別詩」說:「揮手自茲去,蕭蕭斑馬鳴。」這個「揮手」即是「fing」手,如果讀「feng」,就有暴力的意思,例如「揮戈」、「揮椎」,或者引伸為心不高興時的動作「揮袖」。依此用於「兩手XX去露營」時,就應該轉讀為「兩手fing fing去露營」。

至此談「fing」「feng」畢。依我這個說法,可以讀通許多古書,同時知道何文匯的「正音」,實在是邪音,因為他要全部粵語都依《廣韻》來讀,那麼由春秋時代開始,六次移民傳入廣東的粵音,便一律都要廢棄,對粵語損傷甚大。為的只是要將粵語去廣東化,變成香港粵語,港英政府支持他的做法,因為他們要將一切文化香港化,去中國化。

 

back catforward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