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弟子對筆者說,他在大陸有一位老同學看了「為甚麼要學佛?」一文,甚為讚賞,寫下感言:「如實生活,關鍵只在於是否落於名言概念來生活,如果落,那便是依概念來生活,如果不落,那便是平常」,說得真好。謝謝這位讀者的讚賞,但筆者卻擔心這位讀者的理解有誤,所以本文再作補充。
《五燈會元》有一宗六祖慧能的公案──
嘗有僧舉卧輪禪師偈曰:「卧輪有伎俩,能斷百思想。對境心不起,菩提日日長。」祖聞之曰:「此偈未明心地,若依而行之,是加系縛。」因示一偈曰:「慧能沒伎俩,不斷百思想。對境心數起,菩提作麼長!」
這宗公案便牽涉及平常心,卧輪禪師似乎很懂得修平常心,他有辦法「能斷百思想」、「對境心不起」。斷百思想自然完全脫離名言概念,對外境不起心,那簡直就是出世間的菩薩,可是六祖對這禪師並不認可,因為「未明心地」。
說禪修為伎俩,這「伎俩」兩字便露了他的底,因為凡伎俩必有作意。筆者有許多潮州朋友,每次聚首,朋友多沏工夫茶,沏工夫茶絶無作意,等於下鍋炒菜,下米煮飯,亦等於我們呼吸,我們幾時有作意過,現在要吸氣,現在要呼氣,所以這些便即是家常日用。筆者來到大陸,有人請喝工夫茶,不得了,美女、制服、手姿、音樂、加長到離譜的水壺咀,一切一切都絶對不是家常日用,那些美女據說都有牌有照,是國家級的茶師,但喝茶喝到這樣的排場,恐怕誰都不會說他是家常日用,只能說是「伎俩」。現在卧輪禪師說:「卧輪有伎俩」,那便正是心地不明,也可以說是見地不明,等於飲美女茶師沏出來的茶,便說自己嘗到了地道的工夫茶。
六祖慧能示偈云:「慧能沒伎俩」,那便是破掉了「技俩」這個名言概念,下手便破,單提直入。接着說「不斷百思想」,因為沒有斷百思想的作意,是故不管有百思想、無百思想,自己總未曾着意斷過百思想。「對境心數起」一句亦如是,無對境心不起這先入為主的作意,那麼對境起心也好,不起心也好,這起心動念便亦只是家常日用,並不須要一定「心不起」,起又如何,無作意而起,與無作意而不起,是相同的境界。最後是「菩提作麼長」一句。
「作麼」一詞是唐代的口語,後來傳到元曲,還有「作麼生」這句口語,「生」字唸為「sang1」。傳入廣東的詞語是「作麼」,可能是由唐代時傳入,意思是「幹嗎」,廣府話就讀為「做乜」,「乜」字唸為「mat7」,所以慧能這句偈頌等於說:「幹嗎要菩提增長(幹嗎要覺性增長)!」這句頌是對卧輪禪師的全面否定,因為作意求菩提增長,是為大錯,如果在後代禪宗道場,一定吃棍棒、吃香板。
說這件公案,那就是希望讚賞筆者的讀者,千萬不可作意於離名言概念來生活,不可作意於平常心,一作意,便未離名言,由是便不平常。記着筆者說工夫茶的例,同樣是沏工夫茶,潮州人沏,無作意,美女茶師沏,在禪宗要打斷香板,希望讀者都能讀懂筆者的言外之意,這言外之意其實不深,未能稱為密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