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10) 普眼問修幻次第

普眼菩薩是問觀修的第二位菩薩。他的問題是:菩薩漸次修行如幻,應該怎樣思惟、怎樣住持依思惟而作的觀修境?復次,對未悟如幻的眾生,有何方便能令其開悟?

普眼菩薩此問,是依「漸修頓悟」而問。如果是上根利器,便可以無修而頓悟,而且可以頓證。上來文殊菩薩問因地,未問觀修,那是上根之問,由佛開示,即可以頓時悟入圓覺妙心,同時頓起本覺、現證圓覺妙心。普賢菩薩問,怎能用如幻的身心來修無明如幻,釋迦開示,因為如幻滅時,覺心不滅,那亦是頓修頓證。上根利器若聞此開示,當下便能滅無明幻,起圓覺心。由於眾生並非都是上根利器,普眼菩薩是故即為非上根眾生問漸次方便。

何以須漸次方便,因為眾生都具「無始幻無明」,是故眾生都以無明為緣的幻心為心。即使因佛開示而知,幻滅覺心不滅,同時知道,此覺心本來具足,非由觀修而始有,那麼便須知道,怎樣漸次觀修才能頓時令覺心顯露。

所以普眼菩薩說:如果眾生沒有正方便及正思惟,當聞佛如來說如幻三昧時,很容易會「心生迷悶,即於圓覺不能悟入」。何以會心生迷悶?便是因為眾生已慣於依幻心而生覺受,所以便認為離幻即無覺受可生,是即迷悶。此如眾生吃糖,必由「甜」這個概念來起覺受,復依種種名言概念來作分別,這顆糖甜、這顆糖不甜;這顆糖有果汁味、這顆糖有牛奶味……。現在說甜、不甜、果汁味、牛奶味等等,其實如幻,有如空花,那麼他們便會「迷悶」,覺得若離開這種種味時,便不能領略糖味,所以實在不知,如何離開此種種名言句義所成立的味,能得真味。普眼菩薩便是請佛「假說方便」,令眾生能漸次入道,得如幻三昧。

這便是普眼菩薩問漸次修幻的方便。

 

back cat forward 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