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聯燈會要》舉終南惟政禪師:
這則公案,筆者依《聯燈會要》重寫──
唐文宗好食蛤蜊,沿海官吏時時進供。一日,禦饌中有一蛤蜊,無論怎樣都掰不開,唐文宗覺得奇怪,他信佛,所以便焚香禱告,祈禱這蛤蜊張開。蛤蜊果然張開,整隻蛤蜊居然是觀世音菩薩的梵相。唐文宗便用金粟檀香匣,覆以美錦,裝著這只蛤蜊,賜興善寺,令眾僧瞻禮。
唐文宗問群臣,這到底是甚麼祥瑞,有太臣說,太一山有惟政禪師深明佛法,可以下詔去問他。惟政回答:物無虛應,這只是為了啟陛下的信心。有如佛經所言,觀世音菩薩是,應此身得度者,即現此身說法,現在便為陛下現菩薩身。唐文宗問:菩薩身已現,但未聞說法。惟政答道:陛下見這蛤蜊,是常是非常、是信是非信?唐文宗說:我深深相信。惟政便說:陛下已聞說法了。
唐文宗因此大悅,便敕令天下寺舍都各立觀音像。
(筆者認為,漢地信眾多拜觀音,可能即受此影響。)
這則公案,可以看到禪宗隨機說法的風格。惟政是五祖的再傳弟子,五祖傳法與六祖不同,也可以說沒有那麼玄,所以惟政便當機說法,說蛤蜊現觀音像,是為了堅定唐文宗對佛法的信心。但是,在回答唐文宗未聞佛法之問時,便說,唐文宗的深信即是已聞佛法,那便是當機說法的善巧方便,這亦便是“信解般若”。皇帝對佛法信解已足,所以對他不必多說。其實說也沒用,例如梁武帝,多向高僧問法,能夠編撰佛典,可是到頭來還是死於非命,那便是由於他其實信解不足,所以達摩見他時,他居然把達摩遣走,幾乎令中土喪失究竟佛法,所以他多看佛典,問法於高僧,也都沒用,因為他只是求福報、求感應的功德皇帝。現在惟政既啟唐文宗的深信,便可以由皇帝作扶持佛教的事業,那便是方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