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友東西居士在《每週經濟評論》的「消費與生活」版發表了一篇談食粥的文章,讀之可以解渴。
東西老弟研究廣府話煲粥的「煲」字,引陸放翁詩──
「心地安平曉夢長,忽聞魚鼓動修廊。
披衣起坐清贏甚,想像雲堂缹粥香。」
這首詩是陸放翁在僧寺睡大覺,給和尚召集吃齋的「魚鼓」驚醒了,醒來覺得肚餓,於是便食指大動,想像雲堂的粥香而垂涎。
詩中用「缹粥」一詞,東西居士老弟認為可能即是廣府話「煲粥」的原字。
他說:「煲字是粵人造出來以配合傳統語音的,因本字已失落在時間的汪洋裏;若真是缹子,可稱尋回原物。」
王亭之為了幫助東西老弟「尋回原物」,所以翻了一點詞書。
「缹」字很僻,據「廣韻」應讀為「缶」,與「煲」字似乎風馬牛。
但「集韻」則認為此字與「炰」字通用,查「炰」字,則與「炮」字相通。王亭之於是認為,「煲粥」可能即是「炮粥」,亦即「炰粥」與「缹粥」。
「炮」字古讀如「庖」,「庖」與「煲」不過一音之轉,大概當年中原音韻傳入廣府之後,夾雜一點土音,「庖」音便變成「煲」音了。
宋郁文是這方面的專家,他或者可以證實王亭之的意見是對是錯。然而證據還嫌薄弱,幸而想到《詩經》的「炰鼈膾鯉」,即是「煲水魚湯、切鯉魚片」,故以「炰」為「煲」,未算離譜。
又《周禮》有所謂「九祭」,其中即有「炮祭」,炮祭並非似張宗昌求魚,一味向天發炮,而是燔柴之祭,由「燔柴」聯想到「煲」,亦無不合。
王亭之談食
出版日期:一九八七年二月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