說「卑詩」

加國各省的中譯,最不令人開心的是「卑詩」。詩是民族的心魂,《詩經》、《楚辭》,以至漢代的賦與樂府,發展到唐詩、宋詞、元曲,即是幾千年的漢民族精神結晶,由明清至今,詩風漸弱,然而延綿不絕,是則焉能「卑」之耶。

王亭之寧願他們將之譯為「悲絲」,墨子悲絲之受染,染之黃則黃、染之蒼則蒼,如人之易受薰習,是故悲之,這倒是個很有意義的詞彙。此亦如何文匯「病毒音」的傳播,受染者其初懵懵然,只如鸚鵡學舌,然而亦如絲染,一旦染成蒼黃,便再無法自拔。

不過,「悲絲」之名一定不給人接受,因為悲悲聲,大吉利市。

庇詩中樂團的「庇詩」,是反卑詩的譯名,你卑之,我庇之,甚有維護民族文化精神的意味。而且,音樂是有聲的詩,所以用「庇詩」之名,也與樂團有關係。

這個譯名,未被傳媒接受,電視的字幕,報章的刊載,依然卑詩而不庇詩,這就是因循了,已經用慣,就不改動。

那麼,卑詩就卑詩吧,反正如今也沒有人寫得出盛唐的詩,更沒有寫出一部反映時世大變革的史詩,那就卑之可也,說不定卑詩之名,可以刺激出一部史詩出來。

加拿大多倫多星島日報
2007年9月19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