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吐蕃」讀為「吐凡」,本來已鐵證如山,由《大英百科叢書》,及一篇法國學者的研究專論(有中譯,刊《西藏研究》),已知「吐蕃」是Tufan的譯音,於唐代時,波斯人將西藏稱為Tufan焉,何來「吐播」。
可是卻偏有人喜歡出位,凡是推翻傳統讀音的事,他們都立即附和,因此,王亭之準備根據唐代人的著作,對此問題再談一談。
王亭之找到一本唐代姚汝能著的《安祿山事跡》。從書中有「蕃」字的文句,即可斷定此字的讀音。
書中說安祿山「多智計,善揣人情,通九蕃語,為諸蕃互市牙郎」。此即言其為西域各國商人的翻譯。「通九蕃語」,即是懂九種西域語言,這顯然「九蕃」即是「九番」;「諸蕃」即是「諸番」,怎樣能讀之為「播」呢?如果硬要「播」,番薯便應唸為「播薯」!
安祿山偷羊,給捉到,想施以杖殺之刑,安祿山於是大叫:「大夫不欲滅奚、契丹兩蕃耶,而殺壯士!」於是得到釋放。
將奚與契丹稱為「兩蕃」,是為稱西域諸國為「番」的明證。在唐代,「蕃」「番」二字通用。在譯Tufan之音時,因利乘便將fan音譯為「蕃」,是音譯而帶意譯,可謂神來之筆,一味拗「吐播」,是連唐人書都不讀。
加拿大多倫多星島日報
2006年10月10日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