境來心應﹐境去心無

人在中年學佛﹐很難避免名利的困擾﹐因為生活畢竟現實﹐一家人的衣食住行﹐擔挑都放在自己的肩頭上﹐要談擺脫名韁利鎖﹐未免不切實際。

但如果知道﹐佛家只是不執著於自我﹐並非否定自我﹐更非否定個人的社會功能﹑個人的家庭責任﹐那麼﹐就可以在名利中打滾﹐而依然不為名利所困﹐一點也不妨礙學佛求解脫。

密乘祖師將這種生活態度﹐用八個字來總結﹐叫做「境來心應﹐境去心無」。

甚麼是「境」呢﹖

這是指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切境界﹐亦即個人於日常生活中與人與事的接觸。當接觸時﹐即是「境來」﹐此時應該知道﹐應付一切境﹐是「自我」的功能﹐功能並非虛無﹐因此我們便應該打起精神﹐以心相應﹐務求將事情弄得妥妥噹噹﹐無負於「自我」對社會對家庭的責任。

可是當與人與事的接觸過去之後﹐「境去」了﹐如果依然心識持境不捨﹐例如打麻將時給人扣過一隻七筒﹐以致自己糊不出清一色﹐由是三年尚還記恨﹐那便是「自我」的執著﹐亦即堅持著用「自我」來作為計較是非得失的主人翁﹐這便是「心有」而非「心無」了。

不能「心無」﹐人便長期為「境」所困。

(跟中年人談佛 7)

back cat forward hom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