繪畫是造型藝術,國畫當然不例外。因此能否造型,可以說是決定藝術造詣高低的重要因素。能夠創造出藝術形象的畫家,一定有自己的藝術概念。齊白石的「紅花墨葉」,黃賓虹的「厚重華滋」,便是他們個人的概念。所以他們的畫作,其造型風格,雖千變萬化,然而卻必有一概念作為主宰。
齊白石的「紅花墨葉」在花卉畫的領域實在是一種創新。
有些評畫家,每每喜歡將齊白石看成是吳昌碩的承繼,筆者卻有不同的意見。他的筆墨工夫雖勝齊白石,唯在造型方面,卻不能不讓齊白石出一頭地。
我們隨便就可以舉得出例子,齊白石的牽牛花,秋天的荷葉、蝦、青蛙、蝌蚪….,每一品種,都有很強烈的造型 ── 筆者稱之為「圖案化造型」。
吳昌碩的畫作雖佳,可是卻舉不出像齊白石那樣多的造型成功例子。
所以如果單純站在欣賞筆墨的立場,可以認為吳高於齊,但就造型的成就而言,齊則高於吳。筆者相信這個看法,是很公平的評價。
但齊白石的造型雖有成就,卻亦不代表他的全部畫作,都有強烈風格的造型。例如他的牡丹,造型便很普通。
因此即使有一概念生於心胸的畫人,亦不是對每一物象,都能造型成功。然而我們評論他的畫,卻宜由整體著眼。所以齊白石始終是近代花卉畫的大師。
潘天壽的花卉畫,成就絶對不遜於齊白石。
然而潘天壽亦跟齊白石一樣,並不是每種造型都成功,例如他的菊花,雖筆墨精妙,亦覺造型普通,並未脫前人的窠臼,若跟他的荷花比較,可謂高下立判。
一般來說,即使是大師級的畫家,亦只有一些得意的造型,這是因為他對一些物象特別有心得的緣故。
投資者若不管畫家的畫,只管畫家的名氣,根本不管那一類是畫家的拿手好戲,亦不管那幅畫好那幅不好,便是「買人不買畫」。筆者對投資動態不想批評,但卻想順便提出一點,「買人不買畫」未必是一個很好的投資方式,在經營氣氛之下,可能獲利,但卻真的是「見利不拿,人是老販家」,仍以見利即拿為宜。因為將一批貨品在市場流轉,便始終有一批人會超值「投資」,這批人假如忽然肯虧本套現,那時候,決定一幅畫價值的因素,恐怕便是作品本身的藝術性,而不是簽名與圖章了。
信報
1990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