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前談及藝術創作與「真誠」的問題,覺得不妨從另一個角度,再談一談。
如今許多執筆評論藝術或藝術品的人,一提到「傳統」,立刻便加以嘲諷,好像「傳統」一無可取。我們不談這類評論家,只想談談尊重傳統的畫人。筆者對於這類畫人,從來不敢輕視,而且相反,往往加以尊重。為甚麼呢?就正因為他們無論如何,到底真誠。
一味恪守傳統的畫人,許多時候是受到出身背景的限制。他們讀的書,看的畫,以及交遊的朋友,都可能成為他們的局限,因此終身囿於傳統的圈子,從來沒想到要突破。
對於他們的局限,評論者只應感到可惜,實在不宜加以諷刺。因為他們究竟是對傳統十分忠誠,他們雖然落伍,但卻絶對不輕率。
這種態度的畫人,真的多如恒河沙數,因此很難脫穎而出。然而他們卻甘心於寂寞,寫畫對他們來說,並不是製造追求市價的商品,因此筆者不明白,畫商有甚麼資格將他們嘲諷?如果論品格,恐怕不應該由知名度來評價。如果論藝術表達的誠意,他們顯然比藝術投機家要真誠得多。所以筆者常常覺得,那些來往大陸做藝術品生意的人,要嘲諷這類恪守傳統的畫人,目的其實只在於抬高自己的商品而已。然而很不幸,目前竟然是「藝壇惡少」抬頭的時代。他們似乎人橫有所恃,恃「新」,恃打起一面時代的招牌,便彷彿天下間的真理都在他們這一邊。
在藝術領域上,每個人都有權走自己的路,但筆者想不透,為何要將走傳統的路的人「革」掉?唯一的解釋,只能說,不主張廢除傳統這種聲音,相當妨礙他們的商品銷售。
所以在藝壇中最可怕的並不是「辮影」,而是在商人手上的「鞭影」。拖著辮子的人的影響,總好過動輒揮鞭,除了那些可替自己謀利的畫人之外,幾乎一言不合便逢人都鞭。用鞭子來影響收藏家的想法,於是造成「買人」的風氣,筆者並不覺得這便是藝壇的進步,亦不見得藝術品市場的可喜現象。而這種「買人非買畫」的風氣,總有一日會令受影響的收藏家後悔。筆者始終覺得,「筆墨隨時代而變」(高劍父先生語),絶非揚棄筆墨:寫畫是畫家一種意念的真誠表達,而非挖空心思的矯揉造作,這兩點,即是評價一幅畫作的大前提。如果認為這兩點主張不對,亦不必空中揮鞭,要打子虛烏有的「辮影」,可以好好坐下來談,各抒己見,倘以為油腔滑調即是利口辯詞,那只是自鳴得意而已。
讀者如果有心研究,可以將惲南田的畫冊,居廉居巢的畫冊,高劍父高奇峰的畫冊,並列欣賞,便當體會到筆者所主張的兩點,指的是甚麼。這代表三個大時代的變化,由清初對封建文化的鼎盛期,發展為沒落期,再一變而為新文化的興起,三個階段不同,畫作的面目便亦不同,其內涵亦各有不同。
然而,他們都是自然而變,毫無造作,比諸今日五花八門的造作,讀者可以細心體會,便不會給「鞭影」弄到眼花撩亂,花冤枉錢。
信報
1990年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