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十五的月

李素女士在中秋那天,發表了幾首舊體詩,並且似乎很有感慨,在詩後說了幾百字的話,為舊體詩之不受時代認可,大抱不平。

這種感慨並不是個別的。因為如今依然有許多寫舊體詩的人,打從心底發出寂寞的感覺。──從報章上發表的舊體詩來看,它們雖多是雅集分韻之作,又或是朋從間彼此的唱和,既「集」且「和」,理應殊不寂寞才是,但偶然惆悵無人後繼,甚至本身的詩才亦生不逢辰之際,寂寞感當會油然而生,尋且孤冷得有如七月十五的明月。

七月十五的月會這樣想,自己只不過比八月十五的月早圓三十日,放射的光芒亦不見得比八月十五的月暗淡,甚至因為人間少了許多香火絪縕的緣故,只應顯得光華更熾,但七月十五之夜,卻從未見有人焚香膜拜。

然而,此事卻只關風俗。由風俗而產生的趨向,無人能夠改變。若持此喻論詩,則恰如詩體之必然會受到風氣左右一樣。當詩的格律成形之初,雖然給寫詩的人太多束縛,不如齊梁體的自由,但風氣所關,詩人也就不得不去平平仄仄平平仄,並且要講究對使的工穩了。這時候,寫齊梁體詩的人,當亦會產生被排拒的寂寞。

再把眼光擴大,則何只詩體是這樣,書體與畫風,亦無不受時代風氣局限。時代接受這個,排拒那個,並不能由少數人予以轉移。因此筆者覺得,以李素女士的才華,堅持寫舊體詩便只是一種凡犧牲。社會不會因詩人那種十步之內,以血薦詩的精神所感動,突然認可舊詩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詩。

筆者也是個浸淫過舊詩詞的人,故自問頗瞭解李素女士的心理。這番話,說得坦白,抑且說的時候心情亦很沉重,想李女士不會以為是故意跟她衝撞。